古代言情《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》,男女主角分別是朱元璋朱允炆,作者“陸河山的安千君”創(chuàng)作的一部優(yōu)秀作品,純凈無彈窗版閱讀體驗極佳,劇情簡介:“兒臣只要一切行事都按皇爺爺圣意來,就不會有什么事”“皇爺爺最近開始讓兒臣參與政事,加快歷練兒臣了”“今天他老人家還指派兒臣去主持科舉北榜錄仕的差事”呂氏雖身處東宮內院,但也通過耳目時刻關注朝堂局勢,今日早朝之上的發(fā)生事情以及朱允炆的動向,她都一清二楚不過能親耳聽到兒子和她分享這個消息,她也是心中一暖“這是天大的好事,你皇爺爺賜予你施恩臣子的機會,你要好好把握住”“另外,有新官員進來,...
皇宮大內,
寅時的寢宮,
剛剛醒來不久的朱元璋,
此時已經坐在椅上翻開日記本閱讀了。
不知道什么原因,這老朱好像開竅了。
一看開頭,朱元璋就臉色變得陰沉,怒火由得燃起。
啥叫開竅了?
咱堂堂大明開國帝王,
被你這愣頭青在日記里這樣編排,
豎子!目無君父!
咱遲早收拾你!
他在心里將朱允炆臭罵了一頓。
不過罵歸罵,卻不影響朱元璋繼續(xù)閱讀日記,尋求化解科舉危機辦法。
早朝上老朱對科舉調查公布之后,各方反應很是在意,
但是下面的各部官員反饋都是一切正常,
殊不知現(xiàn)在只是在發(fā)酵,
感覺除了老朱一個人在擔憂案子,
朝堂上其他高官都不當回事,
看來也只有等到事件大爆發(fā)了,這些官員才會反應過來,
不過到了那個時候,老朱就不會給他們好果子吃了。
朱元璋一想到群臣的反應,氣就不打一處來。
昨天他看了日記就一直擔心科舉案背后的大危機,
他問了各部長官,他們的回答都是一切安排地井井有條,沒發(fā)現(xiàn)問題。
難道這些大臣都看不見這背后的南北不平衡問題么?
或者,
他們這群南方籍高官根本就是一清二楚,但是他們就是不希望讓北方人出頭,去和他們爭朝堂的話語權?
朱元璋越是這樣想,他的臉色就越冷。
到時候真的別怪咱無情了!
他順勢提起筆在案頭的白紙上,寫下“發(fā)酵”、“好果子”等字,
然后放下筆,繼續(xù)往下看日記。
早朝之后,上峰下了指令,要安排幾個御史去貢院巡視,
這種跑腿的苦差,
對于我們幾個資歷淺的御史來說,
從來都是只有遲來,沒有缺席的,
不過能親自去貢院這個風暴中心看一看也好。
看到這里,朱元璋的目光又變得凌厲,
果然不出咱所料,
衙門里果然排資論輩,人浮于事。
咱昨天下令讓詹徽派御史去那邊的時候就想,
這小子會不會很湊巧地接了這檔子跑腿的差事。
如此大才,
在都察院衙門里待了三年,這詹徽居然就沒發(fā)掘出來?
而且年年考評還都是中。
看來朝堂各部還是再找機會整治整治。
他又提筆,在白紙上寫下“各部整治”。
然后繼續(xù)往下看。
下午巡視的時候,我發(fā)現(xiàn)這卷子擺放也是很有講究。
他們把南方的卷子放在南側張榜,北方的卷子放在北側張榜,
正好是對應了南北榜!
南北雙方的“罵戰(zhàn)”此起彼伏。。。帶出地域攻擊的言論,
這樣的言論,聽上去讓人非常不舒服,
朱元璋氣得手直發(fā)抖,
此刻他恨不得馬上把經辦張榜事宜的官員直接砍了。
看底下這些人干的好事,
居然把南北舉子的卷子分開兩邊放,
這些樣明晃晃地給咱搞南北對立,
這茹瑺還有臉跟咱說一切井井有條,
朱元璋又提筆將“南北榜”寫在紙上。
他繼續(xù)往下讀。
操著北方口音的老夫子,資深大儒開始。。。發(fā)聲了。
文無第一、武無第二,
文章的好壞,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,
會有更多的學者大儒出來點評卷子,
到時候輿論就會再度起來,壓力就會返回到朝堂之上。
只希望老朱這幾天能吃好喝好,過幾天有的受了。
朱元璋合上了日記本,將它放在桌上,
提起筆寫下“文章標準輿論”等字。
如果說看日記前面的內容,他的感受是憤怒的話。
那么最后一段讓他給他的感受是憂慮,極度的憂慮。
好壞的標準不一樣?
這些有聲望的北方儒生都過來看卷子,
他們一致說某些北方舉子的卷子好,
那咱是聽,還是不聽?
這朱允炆寫的沒錯,這輿論馬上就要返回來了。
叫咱好吃好喝?
這廝著實可惡,希望咱吃好喝好,
你倒是寫出個解決辦法啊。
朱元璋嘆了一口氣,又拿起筆,在剛才“南北榜”三個字,后面又補寫了一個“案”字。
他又拿過一張白紙,在上面寫上“密切監(jiān)察近期來京的北方籍學界人士”
“來人,把這個親自交給蔣瓛。”
“是!皇爺?!?br>
侍從太監(jiān)得令之后,拿著紙條麻利地封蠟,然后迅速退了下去。
當年他吸取了以前朝代太監(jiān)亂政的教訓,下令禁止太監(jiān)讀書識字,
所以一些非常重要保密事項,他都是書寫旨意,然后叫不識字的太監(jiān)們拿著手令,交給錦衣衛(wèi)去辦。
隨后,朱元璋又開啟了忙碌的一天。
······
貢院的偏廳,
申時三刻,
朱允炆等御史們已經沒有機會,像昨日那樣悠閑地喝著茶,等待散班了。
早朝過后,他們就趕來貢院值守。
上午還是相對悠閑的,他們就例行地去貢院榜區(qū)巡視了一下。
就在他用完午膳,準備悠閑地補個覺,再規(guī)劃規(guī)劃晚上的夜生活時。
一名操著北方口音的儒生拿著寫好的奏疏,敲響了偏廳的門,說他有南北榜的內情呈奏都察院。
然后是第二批、第三批。。第十幾批,輪著敲門進來找他們御史提交奏疏。
現(xiàn)在這個李夫子,他都不記得是第幾批次的了。
帶隊的僉都御史不在,自然是最為資深的御史林義帶頭問話。
“李夫子,你是蘇北學堂進京陪考的夫子?!?br>
“而你所呈奏,菏澤韓克忠卷子足以評為優(yōu),卻無緣上進士榜的事項?!?br>
“這韓舉子不會就是就讀于你學堂吧?”
已年近五十的李夫子,對著這個比他年輕一輪多的御史,躬身拱手,客客氣氣地說道。
“大人明鑒,學生和學生所在的蘇北學堂,與這菏澤韓舉人并無任何交集?!?br>
“學生是在查閱科舉卷子時,無意之中看見了落榜卷子中有此等好文,立意文采遠超上了進士榜的大部分卷子,而后才看到是出自韓舉人之手?!?br>
“學生讀圣賢書,不忍如此人才被埋沒了,所以特通過上官提交此奏疏。”
“如果后面還有發(fā)現(xiàn),學生還會繼續(xù)來找大人反映?!?br>
“。。?!?br>
送走李夫子之后,散班時間已經過去許久,天色都已經完全黑了。
朱允炆收攏好今日收到的近二十幾份奏疏,放入錦盒,
他不準備和大伙回都察院匯報今日的情況了,反正自己資歷淺也說不上話,
還不如找個由頭直接開溜,回客棧抓緊寫日記。
他想好借口正欲說出,
卻聽林義一臉正氣地說道。
“諸位,今日我等收到如此多的奏疏,陳情科舉閱卷存在問題,”
“這些學界大儒詳實地列舉了對卷子的評判觀點,還謄抄了優(yōu)秀卷子附上。”
“要我都察院伸張公義,上達天聽?!?br>
“我早前已簡單寫了情況,差人帶回院里,此刻都御史大人正等著我們。”
其他幾個御史,立馬積極開口響應道。
“如此甚好,走?!?br>
“對,我們抓緊回去匯報!”
朱允炆心中一陣嘆息,看來得乖乖跟著回去匯報了。
我們這幾個“苦力”御史,平日都是追求“四平八穩(wěn)”的,
今日接到奏疏開始,他們怎么全都變了?
變得如此積極向上,積極地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?
突然,他聽著這些御史同僚還在邊走邊交流,終于反應了過來,喃喃地自語到道。
“難怪了?!?br>
“都是北方籍的?!?br>
小說《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瞻基》試讀結束,繼續(xù)閱讀請看下面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