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精彩章節(jié)

鄧義、劉先亦自狐疑,莫非襄陽有變乎?
先前便有察覺有兩萬大軍于江陵近處安營扎寨,二人早已派人去探,只道旗號是自家旗號,卻不知是何人領(lǐng)兵。
鄧義、劉先甚為疑惑,又不敢貿(mào)然察看,便遣人往襄陽詢問,未及回信。
今日又有水軍之事,更是疑慮叢生。
正躊躇間,忽聞稟報,言那水軍遣使者前來下書。
鄧義、張先拆開書信,見書中所述,心中疑慮方才消散,但更大的不安卻在二人心中涌起。
書有兩封,一封乃諸葛亮所書,書略曰:“曹操大軍已然南下,劉琮不賢,為蔡瑁等人蒙蔽,以荊襄九郡獻(xiàn)于曹操以求茍安。
然竟為曹操所騙,遷任青州太守,于上任途中,已遭曹操派兵殺害,曹操之奸詐,由此可見。
今我主與大公子會于江夏,以大公子為荊州之主,集荊州之軍力民力,欲以江陵為憑依,破曹操于荊北。
曹操殘暴,其軍所至,生靈涂炭,君今處江陵,豈忍見荊南民眾深陷戰(zhàn)火乎?宜早作決斷,獻(xiàn)城予大公子。
荊州民眾亦感君之德也,若妄圖抗之,獻(xiàn)城于曹操為惡,屆時玉石俱焚,死無葬身之所,荊州之民更惡君之過,唾棄有加,死不得歸葬故里矣?!?br>劉琮被封為青州刺史之訊尚未傳至荊南,然諸葛亮卻早已知曉,自是夢中所見之故。
而言劉琮已為曹操所殺之事,純屬子虛烏有,反正無從驗(yàn)證。
二人見之,既憤且驚:“諸葛亮何人也?一介村夫,竟敢出此狂言?劉將軍果真為曹操所殺乎?蒯異度在荊州竟不阻之耶?”
對于蔡瑁獻(xiàn)荊州降曹操之事,在蔡瑁將江陵交予二人之時,便已察覺端倪。
若非信任二人,蔡瑁亦不會將江陵這一錢糧要地交予二人守備。
然二人畢竟為荊州本地人,雖對劉琮無感,但若劉琮真為曹操所殺,此事則觸及其底線。
只是諸葛亮此書之辭未免過于張狂。
二人成名已久,在荊州為官多年,諸葛亮僅為劉表之外甥女婿,出仕前不過一介村夫。
而今更只是隨劉備之小卒,竟敢與兩位成名已久的名士如此言語,令二人心中頗感不服。
然不服歸不服,對于諸葛亮所言感君之德、念君之惡等言語,二人卻也是頗為重視與在意的。
二人將諸葛亮之書暫且擱置一旁,繼而開啟另一封書信,乃原郡功曹龐統(tǒng)所寄。
對于龐統(tǒng)的才華與品性,二人極為認(rèn)可與信任。龐統(tǒng)書信之措辭,亦較之前溫和許多。
龐統(tǒng)所言較為簡略,僅稱自己已在劉備麾下為其籌謀,此信乃是在前往江夏拜謁大公子之前所寫。
并勸誡二人務(wù)必明辨時務(wù),幾近直言,速來追隨劉備主公。
二人未置可否,即便面對大公子,他們亦會權(quán)衡利弊,待價而沽,更何況劉備此時一無所有!
城外之大軍,二人并不認(rèn)為屬于劉備,他們只認(rèn)為襄陽水軍投降的乃是大公子劉琦,而非劉備。
城外大軍傳書之后,并未攻打城池,而是來到岸邊安營扎寨,且不僅于一處扎寨,而是在江陵城東城西各設(shè)一寨。
鄧義、劉先正不明兩處安營究竟有何意圖。"

》》》繼續(xù)閱讀《《《

點(diǎn)擊閱讀全文

上一篇 1分鐘前
下一篇 1分鐘前